1、作文练习和作文考核有什么区别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作文的需要,可以分成两个维度去理解,第一个维度是学生写作过程:1、写作前,“掌握多角度地察看生活,丰富生活历程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生活有我们的感受和考虑,多方面地积累写作素材。”
2、写作时,“考虑不一样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我们的怎么看。”3、写作达到的需要:“作文要看法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明确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进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剖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进步创造性思维。”
第二个维度,是练习作文和考核作文,练习作文“4、依据个人专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倡导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6、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念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7、培养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我们的文章进行审读、深思,主动吸纳、辩证剖析别人的建议。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就。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而考核作文需要“作文要看法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明确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杂志网,合理安排结构。”“依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适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能调动我们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不管新课标的确立者是不是有这个主观需要,但,大家确实看到了,作文练习和最后达到的成就呈现是两码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不同它们:
(一)文体有什么区别
在新课标中出现的写作理论类文本,是不可能在考核作文中出现的。说得实在些,就是高考考试中,不少新课标的需要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那它有没实质有哪些用途呢。回答是一定的。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却和它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作文练习和作文考核是不一样的两件事,作文练习的最后结果也未必是作文考核。
然而,反观大家目前的作文教学,功利性是非常紧急的,它把作文考核作为了作文教学的规范,无形中把学生的能力培养置于脑后。把高考考试作为了最后标准,所以,出现上了大学不会写论文,工作后不会写报告等等现象。大家把这种事情归结为“高分低能”,其实是老师在推卸我们的责任。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才是罪魁祸首。平常的作文练习只练习高考考试考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做其它的就是不务正业似的。
(二)命题有什么区别
在新课标中,“依据个人专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倡导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是其中的一项。如此的需要无非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他们的眼界,让写作内容愈加的多元化。却不知,在实质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练习文体意识,为了提升每一次的作文效率,甚至,老师会在每周的自由作文,或者叫随笔中也规定作文题。
此外,作文命题在平常的练习和考核中的确应该要不同开来。作文考核是综合性的,它的命题应该考虑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甚至性别的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过于情感细腻的题目对男孩是不公平的,过于城市化的题目对农村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如2009年江苏的高考考试题《品味时髦》,对不少来自农村,一心要念书改变命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然而平常的作文练习,应该秉承肯定的序列性,在步步为营中,打好学生的作文基础,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内容可以是丰富的,思想也可以是争议的。不一样的声音才可能崭露头角。
2、作文练习命题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创作需要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想法,“作家或普通人的写作心理可以如此来表示:材料——认识——文章”[i]。所以作家的创作是打造在亲身看或听的基础上,是丰富生活历程的积淀,是生活体验的再加工创造。高初中生则不是如此。假如要把学生写作和作家创作相提并论杂志网,无疑是非常可笑的。相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曾遇见如此的情况,作文课时,学生哀号一片,写作文是天下第一大难事。无论你怎么样诱导,学生毫无动笔的意思,或者当你批评学生没认真来对待作文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这个作文题不会写,没话写,或者更直接地回答你“没劲”。这时,老师就相当烦恼,作文题明明范围广,可以体现德育、人文精神,为何就没话写呢。
学生没写作的欲望,大家老师却一直需要在文中讲出真情实感,这岂不是非常可笑?作文题和学生写作心理脱轨的想象太常见了。
出现如此的问题非常正常。缘由有如下什么时间:
第一,学生的写作心理是“定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ii]。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会考虑学生是不是有写作的欲望,是不是对这个作文题有深切的感受,是不是有素材可以进入文章。所以,从写作心理来讲,学生是被动同意写作,被需要写作,而不是主观想写作。从心理学上来讲,作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被动写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没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历程的而又有兴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的过程。
被动同意的结果,就是作文本上的是学生揣摩老师的心理写出的应景文章。“只有日记才表达了心声”,学生如是说。的确,日记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其中没被需要的成分,只有主观想。所以,在目前的初中生中,日记写得好,作文写不好的,大有人在。也有一些,把作文当日记来写。
第二,假如在学生被动同意写作需要的时候,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对写作的恐惧化为兴趣,那自然就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心理困难程度。而这就打造在教师高超的引导方法,和教学魔力,这不是我讨论的问题。就此带过。
最后,就是作文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作文题假如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那样所有问题才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能。它能让不想写作文的学生不讨厌作文,让想写作的同学,更感兴趣和收获感。
那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喜欢哪种作文题,该如何来命题。虽然每一个学生个体不同,可也具备常见性。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目的困难程度。由学生的近期进步区来剖析,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题目能引起学生征服它的欲望,成功感是学习无尽的动力,有了成功的可能才能勉励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而过于简单的题目会被学生鄙弃,他们即便未必能把简单的题目写好杂志网,但也不想被小瞧。
比如:《诚信》这个题目中要学生达到的认识水平是非常低的,对诚信,相信没一个高中生会说他不了解,那样既然如此,大家就无需诚信教育了吗?更不是,诚信是要用一辈子去学习的一种品质,可正在于它耳熟能详,外延过于宽泛,内涵过于单一,学生会产生认识流于表面的现象。所以,这个题目是低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除非教师在其中挖掘出肯定的深度,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针对这种现象,大家出题的过程中就要改变出题的办法,可以换个方法,用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也用更现实的例子来触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材料中总结看法,让学生在考虑作文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诚信的看法,同时有了更深层次、更感性的把握。无形中这增加了作文的困难程度,它需要学生先总结看法,后作文。
而今年很时尚的高考考试中的命题作文,我觉得在平常作文练习中不要常常用,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过于直白的题目,固然更能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不利于写作兴趣的培养。
(二)题目的内容。社会生活丰富多采,可学生的生活三点一线,是十分单调的。他们没丰富的生活阅历,十几年的日常,不少孩子的生活非常幸福,几乎没挫折,仅有些就是考试失利等等,没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不少孩子阅读经验也不够,不可以通过阅读间接地知道社会。他们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理解和被理解,而除去课堂他们可以接触社会的渠道少而又少,而仅有些渠道总是又是歧途,譬如不健康的书本,玄幻、言情等充斥在日常,譬如互联网,庞杂纷乱,没正确的引导。那为何大家把学生推向这类渠道,而在课堂上道貌岸然,为何不在课堂上正面引导,把学生从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诡异虚妄的玄幻小说拉回课堂,在作文中写下他们的愿望,写下他们的心声。
比如:《我最喜欢的——》就是非常不错的题目。与其让他们把爱挂在嘴边,不如让他们写下来,老师从中引导,写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并把他们肤浅地对爱的理解提升一个等级。或许在习作中有不符合正统规范的主题杂志网,没关系,老师就是非常不错的引导者。
学生都非常喜欢时尚音乐,《一首歌》这个题目,非常能引起学生的好感,一下子拉近了文题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虽然这个题目非常贴近生活,由于内容太过宽泛,缺少指向性,就容易让学生的作文流于平庸和肤浅,写对于一首时尚歌曲或歌手的喜欢。这个题目是台湾国中学科中心高中职写作学习网站的线上征文评比作文,它有引导,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一首歌关乎记忆,也关乎时尚;关乎集体的大我,年代的风云,文化的累积;也关乎私密的小我,生活的当下,情感的表白……是不是有‘一首歌’,或激起你的梦想,或宽慰你的心情,或追忆你的旧梦,或引动你的灵魂……请就个人的经验,写下所思所感,记叙、抒情,议论皆可,文长500字以上,题目请自订。”这个引导把这个题目的内涵深化了